有规律的记忆练习的承载能力;刻意练习和心流
缓慢、复利的进步是一种微妙的力量。普通的举重运动员可能不会在每次训练中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发现自己可以承受以前会把他们压扁的负荷。Richard Hamming 在《做科学和工程的艺术》中对智力方面的努力做了类似的观察:
我与 John Tukey 共事了一些年,才发现他基本上与我同龄,于是我去找我们共同的老板,问他:「跟我差不多大的人怎么能像 John Tukey 那样知道这么多?」他靠在椅子上,把双手放在脑后,微微一笑,说道:「如果你像他那样努力工作那么多年,你的知识也会多到让你惊讶的」。我羞愧至极,简直是马上溜出了办公室!我考虑了几个星期,决定虽然我不可能像 John 那样努力工作,但我可以做得比以前好很多。
在某种意义上,我的老板说智力投资就像复利一样,你做得越多,你学会的东西就越多,所以你能做得越多,等等。我不知道该如何分配复利,但它一定远远超过 6%——在一生中每天多做一个小时,总产出就会增加一倍多。稳定地应用多一点的努力,就会有很大的总积累。
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式方法,但要想知道如何实施,却不是那么容易。大多数知识工作活动实际上并没有以这种方式可靠地复合。但正如其他地方所描述的那样,记忆系统确实以这种方式复利。少量的边际努力在一个人回忆特定知识的能力上产生复合回报。
大多数人都有定期的运动练习,定期的电子邮件练习,定期的新闻阅读练习。定期的记忆练习有一天可能会成为该清单上的一个平凡的条目吗?如果是这样,可能会有什么影响?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
我们可以先看一些简单的数字。假设每个人愿意每天复习十分钟左右。即使使用量子国度的极其简单的算法,我们每天可以增加大约 14 个新问题,同时保持在这个时间限制内(假设准确率为 90%,每个问题平均 6 秒)。这相当于每年有 5100 个问题。作为参考,量子国度包含大约 200 个问题。因此,你的练习可以适应每两周摄取一篇量子国度大小的文章。时间因素是线性放大的,所以你可以通过复习 20 分钟而不是 10 分钟来加倍你的承受能力。
我以前曾指出,我觉得这个领域的大多数研究人员过度重视优化和花哨的调度算法。但是在这个以效率为重点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选择真的很重要!例如,如果我们实施了一些更精确的调度,将平均错误率从 10% 降低到 5%,我的简单模拟器表明你可以每天增加 16 个问题而不是 14 个。这样,一年下来就会多出 730 道题——几乎是多出四本量子国度大小的书。定期的记忆练习对调度器性能的小幅提高表现出了巨大的回报。
那又怎样?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人们每年定期持久地摄取 6000 个原子的知识,会有什么影响?好吧,如果他们以大多数人开始使用记忆系统的方式来使用这种新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用于学习不重要的琐事——这样的记忆实践大部分是在浪费人们的时间。这些系统的承诺在于不把它们用于无意义的事实,而是用于更深入地参与对你最重要的事情。
正如迈克尔·尼尔森和我写道:
开发「量子国度」的一个动机,便是证明记忆系统的用武之地不仅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如词汇表和各国首都等。事实上,记忆系统对掌握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识也有极大的帮助,也恰恰是学习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等科目所需要的。其做法便是依照很多精细的策略来构建卡片,从而灌输对抽象的,概念性知识的理解。不过更重要的,在描述文本中嵌入了间隔重复卡片,这样的学习才成为可能。这种嵌入使得情景和理解以独特的方式构建起来,是其他记忆系统中难以实现的。… 在某种意义上,「量子国度」的目的是拓展用户能够理解的主题范围。在这一点上,它所希望达成的愿景与之前所有的记忆系统都很不同。
除了那里提到的愿望之外,助记媒介还希望解决我所描述的那种常规记忆实践的最大突出障碍:提出问题的挑战。要提出能有效编码抽象、概念性知识的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即使一个人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它也是相当费力的。复习 100 个概念性问题只需要几分钟,而提出 100 个好的概念性问题则需要几个小时。如果你只能抽出时间来提出几百个问题,那么一个每年能承载 6000 个问题的系统有什么用呢?
助记媒介通过提供专家撰写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其他的 SRS(间隔重复系统)平台允许用户分享问题,但我们的经验表明,这只对相当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有效,因为问题是高度原子化的。每个小问题都必须独立存在,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任何顺序呈现。但是,这使得我们很难用问题来有效地传达一个本身就高度结构化和有序的想法。在实践中,想法通常取决于其他想法,而情感的突出性要求将这些想法与一个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相比之下,正如我们在上面的节选中所指出的,助记媒介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叙述结构和有意义的背景。至少在《量子国度》中,这似乎让我们创造了一套有效的专家撰写的卡片,而没有遇到共享问题通常遇到的问题。
但我对仅由摄取和保留他人所写的知识组成的常规记忆练习并不感到兴奋。我的希望是,随着更多高质量的书籍在助记媒介中被写出来,这些专家写的卡片将作为一个支架,帮助人们在写自己的卡片时发展流畅性。我们已经收到了来自量子国度用户的一些反馈,当然,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
像《量子国度》这样的文本可能会帮助人们学会写自己的知识编码卡片,但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方式来使用定期的记忆练习。我用我的来保持我的新兴理论的顶端,研究我过去的决定,为自己提供审美的火种,修改习惯,等等。另外,迈克尔描述了一个人如何使用这些系统来「看穿」复杂的想法。这些更具代理性、目的性的实践目前对大多数记忆系统的使用者来说是不可及的,但我认为自撰的文本在这里也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支架。
———————————
Merlin Mann 在撰写「收件箱归零」和处理个人待办事项清单的做法时崭露头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这种文化和他自己过去的建议的框架越来越感到失望。他观察到:看,你需要一个花哨的数字待办事项清单或一个生活黑客博客来确保你玩视频游戏吗?不需要吗?也许这就是你的待办事项清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如果从字面上看,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Akrasia* 是真实的,等等。但值得一问的是:当我们说「定期的记忆练习」时,我们想象的是一个「应该」还是一个「想要」的习惯?也就是说,它是像牙线一样的东西,你并不真正喜欢它,但你还是为了长期的利益而做?或者说,它更像是在艰苦的一天结束后享受一杯葡萄酒的习惯?(*译注:在作出理性判断后,因情势驱使而作出违背理性的行为。举例来说:我知道不能整天看手机,应该好好学习,但我就是整天看)
当间隔重复的效率最高时,你会感觉自己一直在失败:每个复习环节都渴望向你提出你几乎忘记答案的问题。换句话说,优化记忆效率的间隔重复练习不应该产生心流。它更接近于 K.Anders Ericsson 所说的刻意练习:一种有计划的训练活动,侧重于产生刚刚超过你目前能力的表现,并有快节奏的反馈和思考。刻意练习一般来说是不愉快的。
但是,当我参与记忆卡片时,这些卡片更多的是将过去的经验可视化,或者记住一个重要决定的关键因素,这些并不是真正的「推动我的表现水平」。这些活动更接近于问答式教学,它们可以产生心流状态。
这两种活动能在同一实践中重合吗?情感体验和目标是相当不同的!但也许这没关系:人们喜欢统一的收件箱界面,将他们的个人和工作电子邮件账户结合起来。
我不知道该如何把它们串联起来。我担心围绕效率和承载能力的讨论会把我们带到一个过重责任的方向。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能产生持久利益的活动来拒绝应该/想要的二分法,但这些活动也能在情感上吸引人,即使是在当下。
为了获得灵感,我把钢琴家 Nahre Sol 「留给你」,她在自己的 YouTube 频道上有许多视频,描述了她在练习中如何通过作曲和即兴创作使重复的段落在音乐上变得有趣。(不幸的是,Patreon 不允许我在线嵌入 YouTube 视频;点击这里可以看到她的视频!)